我和江科大的故事丨建系之初开头难

作者:陈国忠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5 投稿时间: 点击量:2046

【作者简介】陈国忠,1943年11月生,1970年从六机部第九设计院调入上海船校,随迁到镇江。经济管理学院退休教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曾任四系(工业管理工程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四洋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在全国高校恢复招生的第二年,具有几十年中等专业技术以及专科教学经验和底蕴的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升格为大学本科,校名为镇江船舶学院。第一年招录100名高中毕业生的时候,升格大学的正式批文还没到达,学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注的是“镇江船舶工业学校本科班”。

刚升大学的时候,学校规模不大,在原来中专时期设置的“船、机、电”三个科的基础上改建为一、二、三系,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硬件设施,这三个系的基础都还比较厚实,唯独我们四系(工业管理工程系),一切需要从零开始。好在学校作为六机部所属企事业单位厂级干部培训单位之一,一直承接着六机部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人员、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后来又开办了厂长、经理的培训班,为管理专业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刚开始,四系和干部培训部是同时存在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任是姜克义老师,书记是邱济华,副书记沈桂成,培训部还有一位副书记徐琳娣。姜克义老师是复旦大学毕业,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他为人低调、亲和力强,在他带领下,四系这支队伍一直比较和谐团结。

四系教师合影

我是1978年底从其他部门被调到姜主任的麾下,担任厂长、经理培训班的部分教学工作。就厂长、经理培训班的教学而言,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也是相当大的,担任计划、经营、生产、财务、成本、物资、劳动和人力资源等所谓“八大管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外单位临时借用的,比如,大连造船厂计划科的徐彬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是计划管理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的刘涌康老师是留苏学者,原上海管理学校的退休老教师洪正基、邵逸度等都有管理课教学的丰富经验。所用的教材多是自己编写的讲义,孙培林老师和我分别负责物资管理和劳动管理的授课。当时,国家提出领导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我们开办厂长、经理培训班适逢其时。记得当时上海交大和镇江工学院(现江苏大学)的有关老师还来观摩我们的教学。

进入本科教学以后,对各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当务之急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文革”造成了人才断层,尤其表现在管理人才的短缺,管理师资更是奇缺。高校恢复招生不久,开设管理专业的院校又不多,仅靠引进高校毕业生,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开始“招兵买马”四处求贤,我被派往徐州,商调原来上海管理学校教师,后在徐州二中教毕业班数学的黄慧智、马道明老师来院任教统计学。同期调来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陈瑞康老师,任教会计学;曾在湖南财经学院任教的张文逸老师,任教经营学;还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巢遗棠老师,任教管理学;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分卜宗商老师,任教经济法。

为了先从小范围逐步摸索和积累管理专业教学的经验,又能弥补管理专业师资短缺的不足,1980年初,学校决定从第一届已经分班在一、二、三系的在校生中,抽调15名学生到四系,改学管理工程,这个班班号78471,也就是所谓的管理师资班,我有幸被指派当该班的政治辅导员,并随班学习进修。不知道这些同学当初考进大学的录取分数是多少,但是从我亲眼看到的,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足以预见他们以后定可作出一番成就,我们这个班曾经被评为全校唯一一个镇江地区优秀团支部。毕业以后,15人中有8人留校任教,他们又都先后去国内外名校深造,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后来又当上了教授、博导。李杰、陆亚平去了美国,王利、吴见平、吴君民一直在本校任教,吴君民是博导,吴家春到日本读博以后到上海交大任教授,卢晓勇是南昌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凌迎宾是南京财经大学校长、教授(现省政府参事),鄢雪皎是上海科技大学教授,毛宏是上海二工大教授。1982年底,我被任命为四系的教学行政负责人,次年被任命为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1994年,社会科学部与四系合并成立管理工程与社会科学系,我任党总支书记)。所以,我亲历了建系初期的许多人和事,见证了建系初期的各种艰难困苦,也曾为管理系的创建添过砖,加过瓦。

四系早期领导班子合影

1981年管理系正式向全国招生,设管理专业本科一个班(81471),1982年也是一个班(82471),到了1983年之后,管理专业本科开始招两个班,同时为适应社会需求,主要是满足船舶系统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开办了会计专业专科班。1986年,本科管理专业实行专门化教学,在此基础上,逐步派生出会计、工商管理、物流等一系列本科其他专业。1985年起还开设了管理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也叫双学士班,第一届双学士班的学员大都是来自中船系统各个工厂和研究所的在职人员,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已经在单位工作数年,再来学习两年管理学之后,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回到单位,大都成为后备干部,现任中船总公司副总经理孙伟,还有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天宝,就是我们的校友。可见,我们系的办学从一开始就把服务社会、满足造船行业需要当作宗旨。那时,我除了主管系学生工作,还一直兼任《生产组织学》等专业课的教学,1983年我被评定为讲师。当我教的第一届本科学生、81471班一个叫薛澄的同学,考上了哈工大研究生,并且告诉我他考研的一门《生产组织学》得了81分时,我心中感到无比高兴。这既是对学生自己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教学效果的认可。

四系开会场景

1982年以后,陆陆续续有高校毕业生分配来院,我还亲自去河海大学招聘了两名研究生(张金贵、陆辉),接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贸学院、中山大学等一批应届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逐步充实到教师队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逢明、韩德宗、葛文雷、毛定样、许龙贵、沈瑞民等多位研究生的到来,给我们管理系注入了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这些同志在“文革”前本科毕业,是恢复高招的首届研究生,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过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又年富力强。比如,宋逢明老师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上海交大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又在工厂工作多年(后来又在职考上清华博士)。毫无疑问,这些同志都成为了四系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都先后担任了教研室和系的领导,开设了《运筹学》《系统工程》《决策论》等新课程。后来又来了留美学者杨世远,开设了《船舶经济》课程。时至此刻,可以说四系实现了第一次蜕变,真正有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秩序开始走上新的轨道。

建系初期,万事开头难,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设置,实验室如何建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走出去,虚心请教。姜克义主任带着我和各教研组室主任,分南北两条线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取经,记得一个是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另一个是天津大学。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和恢复管理专业的时候,上海机械学院已经把管理专业办得风生水起了,比较完整的构建起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体系,使我们对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知识、管理方法有了一个新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天津大学的管理专业实验室、影子工厂更是给我们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打开了思路。几所“老大哥”高校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和经验,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颇有指导意义。

 78471班第一届学生合影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科大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经管学院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对此,作为一个老经管人,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特别感谢经管学院后任的几届领导班子对经管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继姜克义、邱济华之后,当过四系党政领导的还有孙树、陈慧农、宋逢明、董全德、许龙贵、毛定样、孙援胜、冯建萍、陈琪、张继志、张国华、吴君民、葛世伦、苏翔、顾平、张光明、韩文民、田剑等。他们自身治学严谨、思路敏捷,认准办学方向不放松,带领整个团队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奋斗,敢于“进位争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的成绩,真的是来之不易。

陈国忠

2022.3.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