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的故事 | 船舶工程系发展历程

作者:姚震华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5-17 投稿时间: 点击量:2838

【编者按】作于1991年4月的《船舶工程系简史》,由姚震华老师执笔,细致记录了1979年到1990年之间,船舶工程系早期建设发展的过程。从朴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寻求到学校升格本科办学后,系部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清晰脉络,也能感知到在时代背景下,一代代江科大人前赴后继培养栋梁之材的勤勉探索。谨以此文致敬前行开拓者,激励后来人奋发笃行,向海图强。

船舶工程系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姚震华(1933-2014)上海市青浦人,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1955年在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一系(船舶工程系)副主任(1983年8月-1984年2月)、主任(1984年2月-1988年1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技服务工作,主要方向是船舶总体设计、船舶制造工艺及船厂起重运输装备设计等。曾主编造船工艺学讲义、船舶概论、修船工艺学等。198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劳动模范”。

船舶工程系成立于1979年,设船舶工程与船舶焊接两个专业。船舶工程专业在1978年招收首届大学本科生33名,船舶焊接专业迟一年,在1979年招收首届本科生38名,学制均为四年。船舶焊接专业在1983年11月根据上级“脱帽、脱靴”拓宽专业面的要求,更名为“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于1988年从船舶工程系划转,与原基础部的金相教研室合并,另成立“焊接与材料工程系”,至此船舶工程系仅设船舶工程一个专业,成为一个系一个专业的局面。

船舶工程系成立之初,共有教职工51人,教师37人,实验室人员10人,总支、系办、辅导员4人。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四个教研室,即船舶原理教研室、船舶结构教研室附结构振动实验、造船工艺附工艺实验室、焊接教研室附焊接实验室。各教研室都有一些基本骨干教师,为开展本科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后来又陆续从厂、所、院校引进了一些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同时在现有的人员中进行整顿,调离了部分人员至其它岗位。为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一切从严要求,对原来非教师岗位调来的人员严格试讲制度,为站稳大学讲台作好前期准备。以后每年陆续分配来一些其他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成为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为了跟上造船专业的发展,吸收新技术,加强对外联系,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经常聘请一些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1984年起又聘请了4名国内著名学者为本专业的兼职教授。

一系85届111班毕业留影

船舶工程专业的办学方向按原六机部的要求是“侧重工艺”,从国内造船业对人才需求出发,培养应用类的高级技术人才,有些国家也有称之为“生产工程师”的。在学校升格前全国已有八所高等院校设置船舶工程专业,他们的办学方向基本上偏重于理论设计,这样全国每年有大批偏重于理论设计的毕业生,我们再循其后,毫无特色。因此,上级所提出的“侧重工艺”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要坚持这个办学方向也非易事,因为偏重于理论设计的船舶工程专业不论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可以借鉴。而侧重工艺方向的专业只能通过摸索,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掌握造船工业动向,逐步完善。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在上学与工作期间基本上都是侧重理论设计的,如今要转向侧重工艺这一方向,确非易事。我们从本专业开办初期就非常重视办学方向,制订了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并逐年修订与完善。开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专业课,诸如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数学放样与数控技术)、精度管理、造船工艺装备、生产设计和焊割操作实习等课程。

1985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造船方法,我国造船模式也面临根本性的改革。船体、舾装、涂装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正在推行,因此要求毕业生不仅具备船体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舾装、涂装方面的知识,系里即着手调研舾装方面人才的培养,这也符合“侧重工艺”要求的。首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生产设计”课程,自1987年起每年都有以“生产设计”为题的毕业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在1986届的三年级学生中抽调了30名学生成立舾装专门化,但就其教学计划与内容而言仍在探索之中,尚有可商榷之处,事物总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要办好一个专业,除了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船舶工程系在向大学稳定过渡的同时,即着手筹建流体力学实验室、结构振动实验室与工艺实验室。

1985年原属二系的流体力学实验室划转到船舶工程系,在此基础上开始筹建循环水槽、风筒与波浪水槽,三项设备委托702所设计并通过审查,后因经费不足及其它原因而未能上马。1987年在自筹资产的基础上,因陋就简,自己动手设计施工,利用原有的仓库建成一座浅水池,总共只花了15万元,经国内同行专家鉴定,测试精度均达到国内现有水池的精度。结构振动实验室原计划建立结构试验平台,在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后,也因经费不足而未能上马。在1990年该实验室的大部分人员连同测试与分析仪器一并划归新成立的综合研究所。1990年末,结构试验平台再度上马,计划在1992年建成。工艺实验室的主要方向是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从1982年起陆续添置了数控绘图机、MC-6800、OBM等PC/XT多种设备,并承担了本专业全部专业课的上机任务。各实验室的建立限于经费、场地、人员配备等原因,发展尚不够理想,只能说是尚在建设阶段。虽然如此,实验人员还是积极努力,很好地完成各实验任务,并开展科研任务。

一系90届86111班毕业留影

教材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先后完成了《船体制图》《船体结构》《船舶概论》《造船材料与防腐》《船舶设备》等五本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其它各有关的讲义、习题集、实验指导书等均已完整配齐。

从1978年经全国统考招收首届本科生算起,船舶工程专业至1990年已招收了26个班级,学生约780名。已有九届学生毕业,约540名。其中约70%的毕业生分配在中船总公司所属的工厂、企业,少数学生分配到设计和科研单位,根据各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反馈的信息看,基本上是满意的。还有部分毕业生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1986年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名,他们在哈尔滨研修基础课一年后再来我系继续上学位课并完成论文及答辩。

在为地方服务方面,除了每年有15%的本科毕业生留在江苏省造船企业工作外,我系还为地方船厂举办了2期“小型船舶设计与制造”短训班,为江苏省船检部门培养了2期船舶检验岗位证书班,这些学员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如今绝大部分已成为地方造船厂及船检部门中的骨干。

船舶制造工艺教研室在船舶工程系办公楼前合影(1987年)从左到右:窦培林、王自力、朱骏、张树锋、姚震华、范邦兴、胡毛字、蒋志勇

 一九九一年四月


分享到: